十月以降,大学社团又在招新、团建、聚餐,万圣节、双十一也将接踵而至,天气渐起凉意需要添置新衣服,三五好友打火锅的次数也可能会多起来……
对于不久前才刚经历小长假,现在又得投入一轮轮新“战斗”的大学生们来说,有一个非常现实的挑战摆在面前:没钱了。
经济窘迫几乎是每个学生迟早会遭遇的历练,但境遇与缘由则因地因时不尽相同。
欧美的大学生没钱可能会选择贷款,中国的学生更倾向寻求父母援助;二三十年前的学生可能月初刚拿到生活费就要精打细算,现在的学生也许用半个月把生活费花光才开始说穷。
那么,今天的大学生是真穷还是真敢花?穷是怎么穷,花又怎么花呢?

25年消费变化,从爱吃到爱美
有关生活费不够的讨论,这几年频繁出现在知乎、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经常几个数字就能燃爆舆论场,让网友们陷入“ 1500 够用”和“没有 4500 活不下去”的激烈辩论中。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 2019 大学生消费理财观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在校大学生每月平均花销为 1197 元,看起来 1500 元确实够用,而且对男生女生都够用。
在 1994 年到 2014 年的 20 年间,男女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一直区别不大,并趋于一致。1994 年,男女生消费分别为 250 元和 220 元,到 2007 年是 486 元和 443 元,2014 年则为 1046 元和 1107 元。



翻了5倍生活费,依然觉得穷




自己想花的,就自己负责
今天的学生其实大多也有这样的觉悟:如果生活费与日常开销间的矛盾,主要是自己想买的东西太多造成的,那就自己解决。
近几年,大学生自己赚生活费,努力不跟家里要的趋势日渐明显。除了选择打工兼职外,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善于利用政府优惠政策以及市场手段来转移家庭经济压力。
据麦可思调研发现,从 2016 年到 2019 年,不跟父母亲戚要钱的大学生从 6% 上涨到 30% ,努力打工兼职的人数占比也从 30% 跃升至 56% 。

2018年,浙江大学发布的《中国大学生灵活用工蓝皮书》显示,在兼职意向上,只有20%的人不感兴趣,53%认为只要有合适岗位就可以,还有12%的学生表示兼职已是家常便饭。
此外,通过助学贷款减缓家庭压力,并在未来自己承担经济责任的方式,也在政府优惠政策的大力提倡下,得到有效的发展。
而在各种生活费来源中,投资理财虽然占比最小,但却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独有特色。
生活费来源于投资理财占比少,并不意味着投资理财的人少。实际上,把钱存银行也是一种理财,但对于学生,应该没有人把本金的月利息当成这个月生活费的一部分吧。
从调研上看,从 2016 到 2019 年,有实质性变化的是完全没有进行过任何形式理财的大学生比例大幅度减少,从 43% 陡降至 9% ,其中最大的原因明显是第三方支付手段的迅速发展。
纸币使用频率的大幅下降,以及网上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投资理财。即使对金融一窍不通,也知道可以把钱存到余额宝里每天赚个几毛钱。
而大学生们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最看重的因素是收益,占到71%,其次有近半选择了风险,第三位因素才是购买金额门槛。
在理财方面,大学生手头余钱有限,承担风险能力低,偏好低门槛的稳健型理财方式。
应当说,今天的大学生在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和能过什么样的生活之间,已经在树立自己的责任形象,要求尽快做到对自己生活负全责了。
合作、交流请关注微信公号时代数据
延伸阅读
商业
生活
数据FUN